厲疫之病,病家不言,醫者心內需認清,於聞見中兩三人病情相同者,便要留心,病有來去無蹤,怪怪奇奇,傳變
遲數不盡情理,迴乎大異者,即疫也,脈證不必大涼,而服大涼之藥,似有害而終無害者,即疫也,脈證可溫補,而投
溫補之劑始似安,而漸不安者,即疫也。
- 衛氣營血的含意(溫病的病理變化)
- 衛分階段,主要為機體內部各種防禦功能呈現為代償性活動,尚未發生機能,或代謝的明顯障礙,局部病變為充血、水
腫,或輕度發炎。
- 氣分階段,乃機體致病因子呈亢進性反應,機體的代償反應較旺盛,其所病臟器是充血水腫炎症病變為主,此時病變是
可逆的,當病因消除後,是可恢復正常的。
- 營分階段,則臟器損害加重,且病及心臟神經系統,正氣漸衰。
- 血分階段,機體的防禦功能遭到破壞,臟器損害更加嚴重,可致多系統如心、肝、腎、腦、肺等功能的衰竭,瀰漫性血
管內凝血,水、電解質、酸鹼平衡嚴重混亂。此屬溫病的晚期危重階段。
從血液流變學探討流行性乙型腦炎衛氣營血辯證的機理
上海中醫雜誌 6:1980 孟憲益
- 開竅藥
- 神昏竅閉之證,有虛實之分,屬實者稱為閉證,閉證又分為兩種,寒閉和熱閉,時疫溫病的昏迷屬於熱閉,熱閉由溫邪
熱毒,內陷心包所致,治宜清熱開竅,所以稱為涼開。
- 開竅藥的運用,亦須辨明病症虛實。如邪盛氣實,而見口噤,兩手握固,脈象有力者,可用開竅藥。對於汗出肢冷,氣
微遺尿,口開目合的脫證,即使神志昏迷,也不宜使用。
- 時疫溫病熱陷心營,證見譫妄昏蒙,痙厥抽風,身熱面紅,脈數舌紅,稱為熱閉證,常用安宮牛黃丸、紫雪丹、至寶丹
。合稱三寶。此藥是為促進甦醒,安神定志為主,稱為開竅方藥。
- 安宮牛黃丸最涼,紫雪次之,至寶又次之。安宮長於清熱解毒,開竅安神。適用於熱陷心包,神昏譫語之證。至寶丹以
開竅安神為主,主治一切熱閉昏厥之證。紫雪丹其清熱解毒之力雖不及安宮,開竅之力不及至寶丹,但優於熄風鎮痙,
故對熱陷厥陰,神昏而有痙厥者較為合適。
高等院校五版教材方劑學 p121
- 溫熱病主要清透兩法
- 清法
- 桑菊銀翹辛涼解表,輕描淡寫,若是高熱,膏知芩連尤要及時,才能確實退熱。溫熱病以里證為主,不管表證的有無,
都要清里為主,有表證者,按有是症用是藥的原則,可以兼解其表。具體用藥有辛寒、苦寒、甘寒、鹹寒之不同,以辯
證辨病來確定,不能預設成見。
- 寒藥用之失當,卻有遏邪之弊,若避重就輕,並不是好方法,如果合併透法,可以克服寒邪抑邪之弊。
- 透法
- 辛涼解表固含透意,即理氣、散血、滋陰、益胃、宣肺、通下亦含透意。如內壅較甚,氣機鈍而不靈,疏氣分之滯,即
可以擴拓伏邪透出之路。若血分有瘀,必涼血、散血才可使血分之邪,轉出氣分。而陰虛者,滋陰以作汗。
- 內結者,攻下以疏鬱,這些治法都有透意。所以治療外感高熱,以辨表裡虛實為主,有表症多用辛涼法,以生石膏為主
藥配薄荷為常法。無表症者,多用苦寒法,以芩芍為主藥,配豆豉為常法。屬虛的多用甘寒法,以生地、玄參、知母,
配苦寒藥為常法。屬實的多用鹹寒法,以大黃、玄明粉攻下為常法。
- 高熱的腦部炎症,使用銀花、連翹劑量要大,除了使用梔子、石膏、牛角尖等藥清上,還要重視通腑攻下法,用大黃通
地道,這一上病下取的方法,有釜底抽薪之妙。
柴中元 越醫匯講 p145
- 溫病下法
- 傷寒下不嫌遲,溫病下不厭早。此是清朝戴天章之語。溫病下不厭早,是因為溫病起病急驟,傳變迅速,溫熱之邪極易
化燥傷津,為了保存津液,宜及早逐邪於外,所以戴氏說:不論表症罷與不罷,但兼裡症即下。此時下法是以裡熱熾盛
為指徵,目的不是蕩實,而是存陰保津,所以溫病下法與傷寒所用方劑不同,他重在除熱而用硝黃,不用厚朴枳實等溫
燥之品,以避傷津之嫌。傷寒則用枳朴,取承氣之義。但並非見溫病即可早下,溫病必是裡熱熾盛而便祕者才可用,尤
其是對濕溫病者,更不宜輕投。
牟金勝 黃河醫話 p400
乙型腦炎的辯證論治
- 凡是流行性熱病出現了腦部症狀,都可以進行泄熱、解毒、涼血、清心的方法,使內伏熱邪可以逐漸解除,以期達到治
癒的目的,決不是單純的從病去求原因,而是從證去綜和治療。
- 中醫能掌握溫熱病的治療原則。凡是流行性熱病出現了腦部症狀,都應該考慮進行清解內熱和中和毒素的方法,使得機
體內自然抗病能力逐漸恢復和增強,以其達到治癒的目的。
- 傷寒論說:但熱不寒者,為溫病。病毒亢進,極度擾亂體溫調節中樞,持續高熱又極度影響體液的消耗,這是本病的自
然趨勢。中醫針對清熱、解毒、養陰三大原則與處方論治。
- 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。在溫熱病的發展過程中,犯肺病淺,因為肺和皮毛言,其病在體表,傳心包病深,因
為病毒通過心血管作用,侵襲腦部,而呈現腦部症狀,因而有邪犯心包,神志昏迷的概念,因此說衛之後方言氣,營之
後方言血,在衛汗之可也【辛涼透汗法】,到氣才可清氣【辛寒解熱如白虎湯】,入營猶可透熱轉氣【如知母玄參犀角
等物】,入血就恐耗血、動血,直須涼血、散血【如生地、丹皮、羚羊角等物】。不論清熱也好,解毒也好,養陰也好
,應以白虎湯為主要方劑。
-
膏清解裡熱,以協調機體內外的溫度,體內溫度下降,促使皮內毛細血管及汗腺的舒緩,汗液出,另一方面因為蒸熱大
汗不止,使體內水分大量消耗,石膏又能清解裡熱降低體溫,以保持體內的津液。
- 清熱:排除熱毒。辛涼輕劑如桑菊飲、銀翹散【去荊芥】。熱在衛分,可以透汗。如果體溫高達四十度以上,必須使
用辛涼重劑,如白虎湯為主要方劑,桑菊、銀翹只能配合使用。
- 解毒:中和毒素。清瘟敗毒飲是清熱解毒的方劑,這個方劑是從白虎湯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方劑,在病毒逆傳心包,而
有神志昏迷的表現,清瘟敗毒飲就可配合安宮牛黃丸,或至寶丹應用,但是清瘟敗毒飲方內的石膏、黃連等,用量可
以考慮適當的減輕。
- 養陰:增液抗毒。乙腦後期,汗出不止、神志不清、四肢逆冷之熱深厥深的時候,用甘寒養陰,苦寒清熱法,如玉女
煎【熟地改用鮮生地,去牛膝加玄參、鮮石斛、玉竹、生甘草、生粳米之類】,多痰加川貝母。而玉女煎也沒有離開
白虎湯的範疇,他能滋養陰液,清理餘熱。
如發現病人環口青色【發紺】、呼吸短促,為缺氧徵兆,石膏、知母應考慮不用,須適當使用當歸、白芍等,滋生血
液,或用西洋參、麥門冬、生粳米等滋復氣津。
注意事項:
- 未出現神志昏迷以前,是可以適當使用辛涼輕劑,若高熱狀態,熱淫於內,溫邪難以分途而出時,必須在大量清熱解
毒的前提,適當採用桑葉、菊花、青蒿及少量香薷、薄荷葉,以解肌透汗,排泄部份病邪,從表宣解。
- 汗出不止、神志昏迷、四肢厥冷,在熱深厥深的狀態下,由於病人體液耗損,心神衰弱,體內還不斷發熱,應以甘平
養陰、甘寒清熱的方法求得解決,使體內機轉自然恢復,汗液漸收,四肢轉溫,如果誤以為大汗亡陽,貿然取用四逆
薑、附等藥,那會促其死亡。
- 機體在高溫刺激下,腸內津液受劫,因此不宜劇下,應以緩下,在白虎湯清、瘟敗毒飲內酌用大黃,或是玄明粉,但
不必同時並用,大便一暢,隨即停止使用。
- 高熱耗液,尿量必然減少,不可再利小便,但是小便是病邪出路的一部份,應考慮怎樣使邪從小便出,我認為促進腎
功能排出尿內毒素,不致重傷體內僅存津液,因而滑石、通草、鮮蘆根、淡竹葉之類,導熱於腎與膀胱,而無傷津之
弊,未嘗不可。
1957年上海新中醫藥第七期 李聰甫
- 乙型腦炎診治規律之我見
乙腦雖是一種溫病,一般也按衛氣營血來傳變,但也有其固有特點。
- 傳變非常迅速,許多病例在一、二天就由衛分傳變至營分。
- 逆傳心包的病例非常多。
- 所以治療一定要及時,不必拘泥於用藥過早,會引邪入里之弊,反之,用藥早,邪在氣分時即可用部份營分藥,以阻
止病情向前發展。
- 乙腦病人舌象變化往往出現在症狀變化之後,如已在營分證,而舌質仍不紅, 舌苔仍薄白,在二、三天後,舌質才變
紅,黃膩苔始出現。
- 若是乙腦是暑溫,應見洪大脈象,但是臨床並不多見,所以必要時須捨脈從症 ,捨舌從症。
- 輕症患者,飲用大量西瓜汁【天然白虎湯】,也有見效,完全不用湯藥。
- 當氣分證開始傳入營分證時,芳香開竅的丸藥,也應早用,一般在高熱、煩躁、嗜睡時,即傳變尚未出現動風、昏迷
等症狀時,即可應用紫雪丹、安宮牛黃丸,而不必等到深度昏迷、痙厥、抽搐等症出現後再用,這些藥早用,療效比
較顯著。
乙腦出現高熱昏迷痙厥時,如以高熱為主,用紫雪丹效果較佳。而以昏迷痙厥為主,者安宮牛黃丸較佳。
筆者按此規律治療乙腦86例總有效率93%其中有後遺症者12%死亡率為7 %。
長江醫話 p165 夏翔
- 時代要求我們對治療溫病要掌握截斷方藥
截斷扭轉溫病的病勢,是採用特殊功效的方藥,直搗病巢,迅速去除病因,杜絕疾病的自然發展與遷延,其症治要點有
三,第一、重用清熱解毒藥。第二、早用苦寒攻下。第三、及時涼血化淤。其具體方法有七:1、汗散去邪法,適用於
流感高熱,選用清透之劑。2、苦寒直折法,適用溫病急性重症早期,選用大劑清熱解毒之劑。3、通腑攻下法,對熱甚
燥結急症,選藥首推大黃。4、活血破淤法,適用於淤血痛症。5、降戢平逆法,對呃逆用刀豆子等等。6、醒腦開竅
法,屬熱甚者,早用三寶。7、扶正固脫法,應及早選用生津固脫、益氣固脫、回陽救逆等,救其休克衰竭等危急之症。
經臨床實踐表明,把好氣分這一關,以清熱解毒治法貫穿全程,確能截斷病勢,治癒率是很高的。
新醫藥雜誌 9:1978 姜春華
筆者按語
此次非常奇怪的腸病毒肆虐台灣,造成我們五十多名兒童的喪生,現在仍有一百多位在重症病房內接受西醫的支持療法
,而每天的死亡人數還在陸續增加,至今確實的致病原因,死亡機轉也不能確定,真是令人心驚膽跳又害怕,全球最先
進的CDC專家也只有告訴我們要多洗手罷了,然而這真是我們賴以保命的西方科技的極限嗎?如果已經極限了,我們
怎麼辦?
這時候的台灣,與明清兩朝時沿海開放與外國頻繁地來往一樣。在McNeill的【瘟疫與人】一書中寫到,因為海洋的
阻隔,使不同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疾病庫,而對它們都有一定的抵抗力,海上交通,使明清時的東南沿海首先面對了不知
名的傳染病的遭遇戰,在明崇禎西元1642年吳又可先生著成【溫疫論】開宗明義地說:瘟疫之為病,非風、非寒、
非暑、非濕,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。他先遵從仲景的方法,但是屠龍之藝雖成,而無所施。遂靜心窮理,終於在
牛病而羊不病,雞病而鴨不病,人病而禽獸不病。悟出所傷不同,因其氣各異也。這個異氣我們現在知道了,是病毒,
是細菌,但這是顯微鏡發明之後的事了。他打破中醫傳統的藩籬,使後繼者沿著這條路發展,護衛著百姓的生命,不知
道是不這樣,才讓 McNeill不明白,在同時期的歐洲總人口才一億五千萬,而且是低度成長,中國卻是高度成長,清朝
中期突破一億,末期達到三億,然而中國的瘟疫流行頻率仍然不減啊。現在因為大規模傳染病的減少、疫苗的運用、以
及抗生素的有效發明,所以中醫這一套對付傳染病的方法,侷限進用於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肝炎這兩大類,但是隨著不
斷突變求生存的微生物,挾著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,趁著不再強壯的人類,瘟疫可能會以無聲的腳步再快速逼近。
中醫治療瘟疫的方法,在大陸的乙型腦炎流行期間,展現不凡的功效,因為造成區域性的大流行,由政府出面,集
中全國的中西醫會診,迅速彌平了疾病的流行,和降低死亡率與後遺症,推論當時,因為政治上的封閉,使得西醫醫療
方法和物資相當缺乏,不足以應付龐大的醫療需求,使得中醫能夠突顯出來,打一場漂亮的戰役,雖然傳染病在大陸並
未絕跡,但是已經無法見到頻繁而大量的染病人口。我的老師錢正賢教授,在講授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時,就提到一篇治
療方法,它是花費相當大的人力與物力,總結出來的,如果等同於現在將是一個天文數字,而且也做不出來,雖然屠龍
之藝無所施,但是可以發現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和乙型腦炎的極重症階段,它們的處理方式是差不多的,如同李聰甫先
生所說的:凡是流行性熱病,出現了腦部症狀,都可以進行泄熱、解毒、涼血、清心的方法,使內伏熱邪可以逐漸解除
,以期達到治癒的目的,決不是單純的從病去追求原因。所以筆者整理中醫治療急性傳染病的規律,尤其是著重在腦神
經症狀的文獻。救命的方法是越多越好,中西醫不應該有門戶之見,而且也不必戒急用忍。
有西醫為文表示,預防腸病毒的大陸方子不可用,筆者也以為然,因為良好的抵抗力是首要的,而這個抵抗能力是
應該歸咎於先天和後天,中醫分屬腎與脾,先天遺傳無法改變,只好求諸於後天的脾胃,也可以縮小範圍為消化系統,
善待消化系統即是抗病之道,這個方法可以用在腸病毒,也可以用在流行性感冒,更是可以安撫已經隨著演化滋生養息
於我們體內的菌群們,所以古老的內經就教導著:正氣內守,邪不可干。還有文中提到,古人華陀不知此病,怎麼把中
藥扯到1998年的台灣疫疾呢?筆者想說明的是1642年的吳又可先生,也不知細菌、病毒為何物,但是他掌握了
病規律,有效的抵抗殘暴的瘟神的死亡率,而大陸用中醫中藥治療乙型腦炎的成功經驗,也證明這一套方法的可行性,
所以當檢驗、疫苗和抗生素的開發趕不上病原突變的速度,我們是不是束手待斃,還是省私一下,前人曾經開闢過的一
條康莊大道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