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士後中醫系學生 王國輝
mailto:u430092@mail.cmc.edu.tw
壹、手足口病的新治療原則
腸病毒到台灣一遊,短短一個月奪去五十餘條人命,造成數千個病童病重臥床,數萬人遭受感染,除了防疫工作
的缺失之外,相信有更多民眾發現,近代西方醫學在面對許多病毒性疾病時,原來是無法處理的,沒有疫苗,沒有可
用的藥物,除了『多洗手、少外出』等消極的預防措施之外,一旦發生感染,病人只能自求多福,乖乖靜待免疫力上
升,後來即使分離出致命病毒株,也只是找出殺人兇手,依舊只能眼睜睜看著這隻病毒逍遙法外,就是沒法處理。
其實,由傳統醫學的角度來看,腸病毒,並不是什麼難治的病。
手足口病(hand, foot, and mouth disease)並不是一種新的疾病,西醫早有關於此症的描述,自1957年以來,先
後在加拿大、英國、美國、澳洲、日本、大陸、台灣等地都發生過流行,多半發生在夏秋兩季,臨床症狀有以下特性:
- 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,尤以 1-2歲嬰幼兒最多,偶發於成人。
- 糞口或飛沫型傳染。
- 常在夏秋季節流行,潛伏期 4-7日。
- 發疹前可有低熱、頭痛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- 口腔的硬顎、頰部、齒齦及舌出現疼痛性小水皰,迅即破潰形成淺而白的潰瘍,四周繞以紅暈。
- 手足發生米粒至豌豆大小的水皰,呈半球狀或橢圓形,皰壁薄,皰液澄清,多發在指甲周圍及足跟邊緣,數目不
多,但亦可在50個以上,偶爾在膝前、臀部,甚至全身泛發。
- 一般病程7-10天,很偶爾發生致命性的中樞神經併發症(也就是無菌性腦膜炎)或急性心肌炎。
腸病毒是一種病毒通稱,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,只要分離,隨時找得到,雖然醫界早已經分離出造成手足口病的元兇
科沙其病毒Coxakievirus(手足口病以A16、A4、A7相關性最大;無菌性腦膜炎、急性心肌炎則是B5為主;本次的則
是 type 71)及Echovirus等RNA病毒,而西醫的Nelson小兒科學、Harrson 內科學等典籍,也對此病的症狀及及致
病病毒描述甚詳,但是依舊沒有特殊治療方法,一般只能採用支持療法,或是用抗生素預防繼發的細菌感染,對於無
菌性腦膜炎、心肌炎,也沒有更好的方法控制病情。
其實,複雜如人類,簡單如病原體,都會或多或少改變外在環境以利於生存繁衍,由此一論點出發,想要抑止細菌或
是病毒複製繁殖,除了採用針對病原體的毒殺(如抗生素),或是阻礙其複製等等這些直接攻擊方法之外,還有另一
種治療原則,就是改變人體的內在環境,使病原體無法在此一環境中生存,如此同樣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,卻可以大
大減少直接毒殺病原體時對人體正常組織帶來的副作用,而且這種方法不需要精確知道引發疾病的病原體是何方神聖
,只要知道哪一種人體內環境不利於病原體生存就行了。
中國的歷代醫家在觀察無數病患的症狀,試驗過無數種方式後,已歸納出極佳的【症候──治療原則】相應系統,透
過這一系統,可以輕易將這一系列低熱、水皰、食慾不振、口瘡……相關症狀歸屬於溫病的溼熱病候,並確立清熱祛
濕,疏風解毒是治療此一症候的最佳原則。
在這個治則指導下,只要能運用中藥適度解熱,調整患者的水液代謝,或是通便以減少病毒複製速率,輔以一些對患
部症狀有針對性的藥物,並適時注意患者體能狀態,就能夠修正人體的內在環境,製造出一個病毒及細菌都不易生存
的乾冷內環境,不必費心去分離出病毒株,卻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。
與其讓患者無助的面臨死亡,何不在還有機會的時候,讓另一種療法挽救更多的生命呢?
貳、手足口病的中醫治療原則:
一、初起:
- 一般臨床前驅症狀是38度上下的低熱,頭痛,咽痛,食欲不振,輕微便祕或軟便等。這時以中醫而論是溼熱阻於胸
膈,微兼腑實。必須用清涼藥物稍微發汗,如銀花、薄荷、藿香、梔子、竹葉等,最好與輕微通便藥物一起併用,
以阻止腸病毒在腸管複製,如大黃、芒硝等。
- 選用方劑:涼膈散(大黃、芒硝、炙甘草、梔子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竹葉)或是防風通聖散(加減,這兩組方劑
都有輕微通便瀉下效果,此一階段必須留意患兒只要一出現便祕現象,就先用這兩組方劑通便,大便一通,就可以
停藥或換藥,一旦便祕,則立刻再通。處理適當,可以讓手足口病沒有發病機會。
- 如果腹脹便軟,則可減少芒硝用量,加上焦三仙、佩蘭。
二、手足口病發疹:
- 手足出現水皰,水皰處有麻癢或針刺感,常引起患兒搔抓,此階段發熱較明顯,腔內潰瘍出現,因此患兒多半不願
進食,口渴,小便量少且色深,此時多半屬於中醫範疇的溼熱蘊結症候,原來的清涼藥物可能無法及時排除體內過
度熱量,發汗也來不及帶走多餘水分,必須加用苦寒藥物如黃芩、滑石、石膏、生地、板藍根、大青葉等。並加上
利濕藥物如木通、滑石、澤瀉,或是燥濕見渭的藥物如白豆扣、石菖蒲等。以求更有效降低體溫,更迅速排除體內
多餘水分。
- 選用方劑:甘露消毒丹(藿香、白豆蔻、石菖蒲、薄荷、連翹、射干、黃芩、滑石、茵陳、木通、川貝)最為對證
,此一王孟英收載的葉天士名方,是溼溫時疫的主方,曾在清末溫疫大流行時救回許多人的生命,連水土不服的吐
瀉都可以收效。其他如小便特別紅赤、量少則是導赤散,腹脹較重則以瀉黃散加減運用都可以。
- 必須注意如果患者出汗已多,因小兒容易脫水,必須及早使用石斛、天花粉、生葛根等清熱生津藥,手腳水皰過多
加茯苓皮、紅花,體力不繼加生黃耆、沙參、炙甘草以提升免疫力,或是改用東垣清暑益氣湯(當歸、黃耆、青皮
、陳皮、蒼朮、白朮、黃柏、澤瀉、神麴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升麻、葛根)加減運用都可以。
- 如果併發皰疹性咽峽炎(herpangina),會出現體溫快速上升,嚴重的喉痛、噁心嘔吐、唾液多量及倦怠感等症候
,以上諸方可以選用,還可以用生甘草、桔梗、玄參煎煮後微溫啜服,這是醫聖張仲景的名方桔梗湯加減,用藥簡
潔,效果極佳,並可外吹西瓜霜。
- 給藥同時,可以用吳茱萸研末,與麵粉調醋做成一元硬幣大小藥餅(約一元硬幣兩倍厚),貼在腳底湧泉穴(腳底
心),睡前貼上,醒後撕掉,可以大幅縮短口腔潰瘍的療程,這是清初兒科名醫馮兆張收錄在錦囊秘錄中的特殊用
法,醫學博士陳必誠的臨床結果證明,內服中藥加上此一穴位敷貼處理,可以將口瘡期縮短到三天。
三、手足口病後期:
- 一般在手足水皰十日之後乾平消失、口腔潰瘍也會癒合、體溫回復正常,但有些患者可能體力較弱,會產生口乾、
咳嗽、慢性咽炎及有少許水皰復發等情形,此時不必再用大量清熱藥物,選一些養陰生津藥物如麥冬、沙參、石斛
、玉竹、黨參、甘草及少量清涼藥物如銀花、薄荷等就可以。
- 選方:如麥門冬湯(半夏、黨參、麥門冬、大棗、甘草、梗米)、清燥救肺湯(桑葉、石膏、黨參、甘草、胡麻仁
、麥門冬、阿膠、杏仁、枇杷葉)還有沙參麥冬湯都可以應用。
- 也有些患者病後全身輕微浮腫、四肢沈重、低熱不退、大便軟,此時中醫上屬於溼邪未盡,必須在利溼藥如澤瀉、
茯苓、薏苡仁中加入益氣健脾藥如黨參、山藥、陳皮及生津藥如枸杞、葛根、五味子等。
- 選方:清暑益氣湯,或是平常用生脈飲(參鬚、五味子、麥門冬)當成茶水飲用,都可以逐漸恢復患者的體力。
參、手足口病致命性併發症的預防及中醫治療
一、 預防:
- 病毒性心肌炎:生脈飲加減(沙參或參鬚、麥冬、五味子、茯苓、丹參)是極佳的選擇,可以當成患兒的飲用茶水
,煮過後放涼飲用,可以預防心肌炎。
二、併發症的中醫治療:
- 腦壓過高、腦水腫:這時必須調整水分代謝,降低腦壓,可以使用苓桂朮甘湯,並加重澤瀉及鉤藤的用量。
- 無菌性腦膜炎:傷寒溫疫條辨中的升降散(僵蠶、蟬蛻、薑黃、大黃)以3:3:1:10的比例用藥,可以有效解除無菌
性腦膜炎引起的頭痛、畏光、意識不清的症狀,並足以對抗最兇悍的71型腸病毒。其中大黃劑量較高,其衍生物可
以對抗腸病毒,而且可以反射性降低腦壓。是非常有效的方劑。
- 急性心肌炎:會造成心悸、乏力、眩暈、甚至心臟衰竭或心源性休克。
- 如果發熱症狀不重,表現為搏動無力,氣短面白的可以採用寧心湯加減(人參、麥冬、生地、棗仁、桂枝、瓜
蔞殼、夜交藤、丹參、炙甘草、澤瀉、赤茯苓),這組方劑可以減輕症狀,並穩定心搏。
- b.如果發熱嚴重、水分代謝不佳,雙腿浮腫、胸悶嚴重,此為中醫溼熱並重,就不能用太多養陰藥、可以用黃
連溫膽湯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竹茹、陳皮、半夏、生甘草、赤茯苓、丹參、滑石、枳殼)
- 如果心悸嚴重,加上柏子仁、遠志、酸棗仁等,胸悶嚴重加薤白、陳皮、木香,發熱嚴重加板藍根、銀花、
連翹、竹葉心。
肆、手足口病的預防及家庭護理
一、預防:
- 乾冷的環境不利於病毒複製,維持家中乾燥,未受污染的冷氣房是不錯的選擇。
- 腸病毒為糞口及飛沫型傳染,因此勤洗手,多漱口及外出戴口罩習慣可預防感染。
- 盡量使用公筷母匙。
- 成年人可能是無症狀帶原者,除了小朋友,大人出門前、回家後,還有親親小嬰兒前都最好刷牙漱口或用西瓜霜吹
喉。
- 家中可將煎煮一些青草茶當成日常飲品,如鳳尾草、萬點金、石柑仔、九層塔、野牡丹、半枝蓮、山藥、都有清熱
利濕的效果,均可選用,或是簡單的綠豆苡仁湯加生甘草都可以。
二、居家護理
- 手足口病發生時,家庭護理工作格外重要,手足出現的水皰,除非抓破,一般不會留下疤痕,因此小心不要讓患兒
搔抓弄破水泡,如果真的不舒服,可以用等量的黃芩、黃柏、黃連、貫仲先用水煎煮過後外洗手腳水皰。如果能夠
買到草藥,馬齒莧(豬母乳)全草水煎煮後清洗手足水皰患部、或是濃煎後用紗布敷貼水皰患處極佳。
- 口腔潰瘍嚴重的,可用冰硼散或西瓜霜、姜柏散吹喉。
- 口腔潰瘍,食慾不佳,進食進藥都不容易,必須吃流質高熱量食物,不冰的奶昔是不錯選擇。
- 發病兒童的餐具、毛巾、衣服等污染物品要進行消毒,最好與其他兒童隔離。
- 險警訊:頭痛、畏光、意識不清、嗜睡、抽搐是腦膜炎的前兆。胸悶痛、心悸、乏力、眩暈嘔吐、心律不整是心
肌炎嚴重的訊號,都要格外留意。
除了多洗手、少外出,面對手足口病時,選擇中醫,多給患者一次機會!
本文的完成,承蒙中西醫學博士陳必誠醫師大力協助,特此致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