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在十九世紀時台灣就有電燈了,那時正是劉銘傳任職台灣巡撫,大力的建設台北府城,從城中開始裝設電燈,不過最先也只有極少數地方有電燈而已。當時的台南知府唐贊袞還曾寫一首詩,詩題為:「詠電氣鐙」。

  • 其實大多數人家,在光復之前,還是用油燈。早期用的油燈,是先用個五寸高的竹子做的燈架【燈架又稱燈猴】,架上放個碟子,碟中放油,平時放一根通草心做燈芯;要看書寫字,就要用兩根或三根的燈芯,亮度才夠。

  • 燈猴一年到頭被火熏,會熏黑的,而且又是竹子做的。因此古人每到除夕「除舊佈 新」,換新的燈架,舊的要燒掉。因為傳說:如果燈猴不換,隔年還用,就會成精, 而家中有了燈猴精,就會被它攪弄得天翻地覆不得安寧。

  • 雖然是迷信,但野蠻有道理,燈猴是竹子做的,熏久了容易著火,就是不著火,用了 一年也快壞了,萬一傾斜,碟中的油流出來,容易引燃別的東西,祝融之神不就光臨 引起火災了嗎?這豈不是「燈猴精作怪」嗎?